社会的不公平,人性的扭曲,经常催生出诸多不合理的情况和事儿。重情重义的好人缺少好报,无情无义的小人得志猖獗,就是这种畸变的一个主要表现,让人扼叹。事实的残酷能够 使很多人有激情转为冷淡,但心地善良、正直之心还是不可以舍弃的,这不仅仅是人类文明进步进步的需要,也是有志者所要遭受的磨练之一,尤是大成功者立足于久远的要素之首。假如彻底失去了善心,恃强施暴,人情皆无,以恶制恶,任何人都将归于挫败。
老人言:多情者多艰,寡情者少难
在生活的这个地球上,从最早出现生物活动迹象的时间算起,至今已经有40亿年的漫长历史了。而且即便是在今天,地球上也依然生存着大约150万种生物。相比之下,不仅仅人类文明拥有的历史显得有些短暂,而且在如此漫长的时间和如此众多的物种中,人类文明的出现也不过只是一个极为偶然的情况罢了。如此说来,人之所以能够成为人,其实真的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儿。我们也真的应该重视和珍惜自己的生命。唯有如此,我们才能在成为一个人的宝贵机会的同时,真正适合自己。
当然,在从古至今的时代变迁中,也始终都有人抱怨着生命的不易与生活的艰辛,并由此认为人类文明活在这个世界上其实是一件并不快乐甚至能够 说是十分痛苦的事儿。这些人或是为了功名荣誉而奋斗不已,又或是为了权力地位而奔波流离,再或是为了钱财利益而蝇营狗苟,总之一句话,便是为自身的贪欲所累赘,被尘世间的太多诱惑所羁绊。而且这样,他们自然没有心思去反省自己的言行举止到底有多重要,更不用说考虑这些得失成败到底能给自己带来多少好处了。
说到这个问题,很容易让我们联想到文学大师巴尔扎克塑造的欧也尼·葛朗台这一形象。这个为了最大限度地占有每一个金币而不惜赔上性命的贪心鬼,不仅仅在其生前过着守着一座金库却节衣缩食的可怜生活,即使是在刚刚死去之后也会因为在他眼前晃过的金币而再次活过来。这个为了追逐物质利益而劳累至死的生动形象,不正是那些本来是为欲望所束缚、却还在一味地喊着生命痛苦的人的最佳写照吗?假使人只能这样活着,那么,人生也就真的没有什么值得庆幸的了。
事实上,在我国传统的处世之道和修身之法中,有很多的理论和主张都是在强调一种“静心”的修养原则,要求修炼之人必须要达到静如止水、心平气和的最佳状态,才能彻底排除一切私心杂念的干扰与侵害。在古人看来,之所以鸟类和鱼类能够随时处于一种逍遥自在的状态中,只是因为它们除了生理上的基本需求外,就再也没有像人类那样复杂繁多的物欲追求了。显然,这就已经或多或少地进入了另外一种矫枉过正的认识误区中了。虽然我们也明白正是因为有了各种各样的追求,才会让自己经常陷身于苦恼之中,但是人生在世并不应该只是为了单纯地活着而活着,如果仅仅是为了最基本的生存而活在这个世界上的话,那么岂不是一件太过可悲的事情了吗?事实上,所谓的静心也是有限度的事,否则真的达到了只能看到自己内心,不能再去关注外界的程度,很容易造成自我封闭,孤单寡闻的结果,也谈不上真正的快乐。
事实上,想要得到一种真正的快乐人生,这就需要我们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,树立起一种尽心足性的人生态度。因为人生之中不只是有幸福和快乐,还会随时可能出现各种各样的痛苦与悲伤。所以能够在快乐的时候做到点到为止知足常乐,而在痛苦的时候则依靠自我的调节能力,在承受的同时再去试着改变,这才是一种既不刻意强求也不过分留恋的一种健康心态。以这种身心状态为前提,所谓的幸福生活也是一种自然的正常结果。、
人生的酸甜苦辣,一半都在话里。说话是一门艺术,是与他人沟通的桥梁,可是,我们真正“会说话”的人又有几个呢?
智商、情商、财商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三部分,读书是充实自己最好的捷径,人不可一日不食,书不可一日不读。读好书,有益身心,受益终身。
一本好书,带给你的却不只这些。更何况是五本好书,这五本书,通透心灵,领悟人生的真谛,广受读者追捧。